

中印达成共识是好事,但有4件事情咱还得想明白。王毅:中印边界事态达成共识#上了icon头条热榜。
欣闻2020年7月5日晚中国王毅外长与印方特别代表多瓦尔通电话。
双方达成四点重要共识,有效缓和了当前紧张的地区局势,这当然是好事。
接下来就是两国边防人员能否有效落实两国高层达成的协议,这将考研印方的诚意、中方的智慧,以及归根到底双方的实力对比。
有四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:
1、为何印方“热衷”于发起并升级边境冲突?每次对峙之后,印方(各集团)分别能够获得什么?
印方高层(国家或政党领导人级别)、中层(如边防军指挥官)、特定利益集团(如军工复合体、主打Hindu教民族主义的政党派系)等在对峙过程中(及之后)分别能够获得什么好处?
毕竟,降低印方各利益攸关方在对峙事件前、中、后期的边际收益,是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印两国无法彻底解救边界问题的情况下,遏制印方频繁发起边境冲突之冲动的可行办法之一。
2、印方在边境冲突事务中的决策链和决策模式到底是怎样的?
2017洞朗事件至今已近四年。但我们对印方发起对峙的决策过程的研究依然较为薄弱。究竟是谁在拍板?是当年柳条湖、卢沟桥的“下克上”模式,还是说从上到下有一个完整的计划,层层推进?或者其中有诸多偶然性时间?如果这些问题不弄清,不久的将来,对峙仍将再起,甚至随着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恶化(这是大概率事件)而对中国国家安全利益造成更大威胁。
一次古巴导弹危机,成就了格雷汉姆·阿利森在学术界的地位(现在他在中国则以修昔底德陷阱之父而为人们所熟知)。中国学者是否会结合两次对峙事件的经验证据,在双边关系、危机管控、决策模式研究等领域有新的原创性突破?譬如,将洞朗事件与拉达克事件对比,能否找出:a、印方在发起对华边境冲突问题上的决策链条;b、两场边境危机中,双方的管控手段有何异同。c、……。
3、两场中印对峙事件中,重要第三方(美、俄、欧盟、日本、越南、澳大利亚、东盟等)的态度、偏向性是否相同?为什么?
4、西南问题vs东南问题
在洞朗和拉达克对峙中,认为应该对印缓和的观点中,不少人所持有的支持性论点是:中国的战略重点在东南,而不在西南。现在台湾问题严峻性上升,故不应开罪印度,因此主张缓和。
但从最近数年的中印战略互动中,很多学者也都指出,印度对华(边境)政策存在一定的机会主义,即一旦看到中美关系恶化等所谓“大环境利好”,则会谋求在边境“生事儿”。
如果他们的上述观察和研判准确,那么可否得出推论:一旦东南有事(譬如有人公然宣称independent),则西南或将大概率跟进(不排除此前其双方在大boss的推动下早有预谋早有串联),此举必然客观上削弱我可用于管控东南、维护国家统一的战略资源。
如果上述推论正确,那么之前主张【先东南、后西南】的对印维稳思路,是否会受到挑战?
本人对上述问题都无确切答案。欢迎各位同行、专家、网友们拍砖、指点!
往期更精彩
1:7月3日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王长忠(原隆回县委书记))受贿案1786万。
3:小学生作文《怀孕》火了,老师称责任感很强,网友感叹“萌翻了”.
4:璀璨的明珠--隆回九中欢迎你!湖南省文明校园、邵阳市优秀示范普通高级中学。
5:听唱隆回最美歌:《大东山》歌。朝东山禅院,保四季平安,纳天下财富。